受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”的观念影响,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“巨婴”,他们跑不动、跳不高、走不赢,把对人生更重要的大学问忘得一干二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常言道:“没有伞的孩子,要学会努力奔跑。”放在现实生活中,这句话在很多“爱子心切”“爱女如命”的家长身上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类似“笨鸟先飞”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等口号,不仅见于各类培训机构的传单上,在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中,都可谓是根深蒂固。然而,这种所谓“起跑线上的恐慌”,更像是一种焦虑症。
说它是一种焦虑,原因在于很多家长都担心自家孩子跟不上别人,这种情绪极易在家长群体中传递,甚至形成一种惯性思维。一个孩子一旦降临人世,其家庭就要承受更多压力,竞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。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,跑在第一梯队的人,就是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,但他们依然会向往更好的名次,队伍稍后一点的,会担心自己落后别人太多,而处于最末端的,则会陷入一种“总是被别人甩在身后”的恐慌。
孩子之间的竞争,其实是每个家庭之间的博弈。很多家庭把子女教育视为一笔投资,然而,教育不仅是一门“技术活”,也是一门“艺术活”。父母节衣缩食,却让孩子参加各种高价培训班,逼孩子学各种技能,这样的爱不可谓不深,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?还是说,这仅仅是家长们的意愿?
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热衷于“晒孩子”,很多不是晒孩子有多么可爱,而是晒他们有多么厉害,今天背了多少单词,明天又掌握了多少技能……表面上看,家长们为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,实际上,这种“优质”并不全然合适。很多孩子参加的学前班、奥数培训班之类,无外乎是家长们的想法,说好听一点是“铺路”,说难听一点就是“下赌注”。与父母的期望大相径庭的是,受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”的观念影响,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“巨婴”,他们跑不动、跳不高、走不赢,把对人生更重要的大学问忘得一干二净。
话说回来,这种观念很大一部分又源于现实因素影响。比如,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,渲染比较多的是孔融让梨、司马光砸缸、曹冲称象等早慧故事,在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之下,中国的父母普遍迷信早培、速成和提前教育;另一层原因在于,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其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,大到一些地方对GDP的追求、官员对政绩的迷恋,小到一个商贩对销售额的渴望、学生对成绩的追求,无不体现这种“起跑线上的恐慌”。
所以,与其说“起跑线上的恐慌”是一个家庭的焦虑,还不如说是一个时代、一个社会的教育谎言,在其背后,仍然有着深厚的现实因素和价值追求背景。正因如此,才应该将这种观念从单一个体抽离出来,放到一个社会大环境来审视。或许每对父母都会担心孩子淋雨,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,而每个家庭都会面对“起跑线上的恐慌”,但必须强调的是,想要让孩子奔跑起来,就不要让他们总是模仿你的姿态,按照你的设定去生活。